close

【原文】

  予姊丈之祖,宋公諱燾,邑廪生。一日,病臥,見吏人持牒,牽白顛馬來,云:「請赴試。」公言:「文宗未臨,何遽得考?」吏不言,但敦促之。公力疾乘馬從去。路甚生疏。至一城郭,如王者都。移時入府廨,宮室壯麗。上坐十餘官,都不知何人,惟關壯繆可識。檐下設几、墩各二,先有一秀才坐其末,公便與連肩。几上各有筆札。俄題紙飛下。視之,八字云:「一人二人,有心無心。」二公文成,呈殿上。公文中有云:「有心為善,雖善不賞;無心為惡,雖惡不罰。」諸神傳讚不已。召公上,諭曰:「河南缺一城隍,君稱其職。」公方悟,頓首泣曰:「辱膺寵命,何敢多辭?但老母七旬,奉養無人,請得終其天年,惟聽錄用。」上一帝王像者,即命稽母壽籍。有長鬚吏,捧冊翻閱一過,白:「有陽算九年。」共躊躇間,關帝曰:「不妨令張生攝篆九年,瓜代可也。」乃謂公:「應即赴任;今推仁孝之心,給假九年,及期當復相召。」又勉勵秀才數語。二公稽首並下。秀才握手,送諸郊野,自言長山張某。以詩贈別,都忘其詞,中有「有花有酒春常在,無燭無燈夜自明」之句。公既騎,乃別而去,及抵里,豁若夢寤。時卒已三日。母聞棺中呻吟,扶出,半日始能語。問之長山,果有張生,於是日死矣。後九年,母果卒。營葬既畢,浣濯入室沒。其岳家居城中西門內,忽見公鏤膺朱幩,輿馬甚眾,登其堂,一拜而行。相共驚疑,不知其為神。奔詢鄉中,則已歿矣。公有自記小傳,惜亂後無存,此其略耳。

 

【譯文】

  我姐夫的祖父,名叫宋燾,是本縣的秀才。有一天,他生病臥床,見一個小官吏,拿著帖子,牽著一匹額上有白毛的馬來找他,對他說:「請你去考試。」

  宋公說:「考官還沒來,為什麼馬上就考試?」

  來的官吏也不多說,只是催宋公上路。宋公沒辦法,只好帶病騎上馬跟他走了。

  走的這一路很生疏,到了一座城郭,好像是一個國王的國都。一霎時他就跟那人進入了王府,只見王府內的宮殿非常輝煌華麗。正面大殿內坐著十幾位官員,都不認得是什麼人,唯有關帝神他認得。

  殿外屋簷下擺著兩張桌子,兩個坐墩,已經有一個秀才坐在那裡,宋公便與這人並肩坐下。桌上分別放著筆和紙。

  不多時,就發下試題來,一看上面有八個字:「一人二人,有心無心。」

  一會兒,兩人的文章就作完了,呈交殿上。宋公文章中有這樣的句子:「有心為善,雖善不賞;無心為惡,雖惡不罰。」

  諸位神人傳著看完,稱讚不已。便傳叫宋公上殿。下令說:「河南缺一個城隍神,你很稱職。」

  宋公聽了,才恍然大悟,隨即叩頭在地,哭著說:「大神錯愛我,叫我去當城隍,不敢推辭。只是我家有老母,七十多歲了,無人奉養,請求大神准我侍候母親去世後,再去上任。」

  正面坐著一位像帝王的人,叫取宋公母親的壽命簿來查看。一個長著鬍子的官吏捧過簿子來翻看一遍,稟告說:「還有陽壽九年。」

  諸神都猶豫了,一時拿不出主意,關帝神說:「不妨先叫張生代理九年吧!」便對宋公說:「本應叫你馬上去上任,念你有孝心,給你九年假期,到時再叫你來。」接著關帝神又勉勵了秀才幾句話,兩個考生便叩頭下殿。

  秀才握著宋公手送到郊外,自己介紹說是長山縣人,姓張,還給宋公作送別詩一首。原文都忘記了,只記得有這樣的句子:「有花有酒春常在,無燭無燈夜自明。」宋公便上馬作別而回。

  宋公到了家,像是做了一個夢醒來,那時他已死了三天了。他母親聽見棺材中有呻吟聲,打開棺材見他醒了過來,就把他扶出來,呆了半天才會說話。後來到長山縣打聽,果然有個姓張的秀才在這一天死去。

  九年後,宋公的母親果然去世,宋公料理完了喪事,洗了個澡,穿上新衣服,進屋就死了。

  他的岳父家住城裡西門裡。一天,忽然見宋公騎著紅纓大馬,帶著許多車馬,到他家拜別。一家人都非常驚疑,不知道他已成了神人了。急忙跑到宋公家一問,才知道宋公已死了。

  宋公自已記有小傳,可惜兵慌馬亂中沒有存下來。這裡的記載只是個大概而已。

 

【賞析】

一、為什麼《考城隍》是《聊齋志異》中的第一卷第一篇?

  《考城隍》主旨是講「仁孝」二字,這難以概括蒲松齡的創作思想。從表面來看,《聊齋誌異》的篇章排列,彼此間並沒有特別的關聯,可能是蒲松齡按照自己成文的順序編排而成的。但若把蒲松齡的一生遭遇和他的創作聯繫起來,或許就會知道《考城隍》為什麼是《聊齋志異》中的第一卷第一篇了。

1、主人公「宋燾」名字的含意

  在宋燾公的「燾」字上發現作者的許多巧思。「燾」,音作ㄊㄠˊ(táo)或ㄉㄠˋ(dào),意思是覆蓋,同「幬」。「幬」字是「巾」字與「壽」字所組成,壽是人在世間的生命,以「巾」覆蓋在生命盡頭,那覆蓋後的真相是什麼?那就是對一生的道德評價後走的路。

2、道德評價

  這個道德評價用紙筆測驗「一人二人,有心無心」題目考宋燾公的道德觀,宋燾公認為「有心為善,雖善不賞;無心為惡,雖惡不罰。」意思是做善事的人,心裡想著名利,既是「偽善」;做惡事的人,如果不是主觀上為惡的,也不應作相應的處罰。所以善行必須是「無心為善」發自內心沒有任何外在代價的。

  這個道德評價也考驗宋燾公的行為,所以主考官對宋燾公說:「河南現在缺一位城隍,你可以立即就任。」宋燾公並未因此而欣喜,他立刻想到他年邁的母親。因為他的「仁孝」是「無心為善」發自內心沒有任何外在代價的。縱然在外在代價前他仍然展現他「仁孝」之心,並非「有心為善」以求回報,言行一致的的表現就是他這生真實的道德水準。

3、城隍的由來

  城隍,原意是「城牆」與「護城河」的意思,後來演變為民間信仰中的城池的守護神,亦為陰間司法體系的職司。傳說中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分陰陽二世界來治理事情,所以過去,新上任的地方官員,一定先到城隍廟向城隍爺祭拜,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,可見城隍爺的地位極高。

  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,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。最早可追朔到周朝,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「水庸」。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,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。

  由漢代到宋代,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,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,各地廣為建廟,並出現求晴祈雨、招福避禍、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,普遍成為民間的信仰。到明太祖朱元璋時,對城隍特別崇敬,把大大小小的城隍神按規模給與封號定官品。及至清代,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,城隍的地位更崇高。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;上任日,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。

  城隍的信仰在民間被附予人鬼傳說,常常是由生前品性端正,造福地方,或飽讀詩書的仁人君子,死後被選上來擔任城隍爺的。因為這樣的人才能公正無私的判斷是非、掌管賞罰的重任。依民間的說法,大致有以下幾類人才有資格在死後出任城隍爺:一是生前忠良孝悌的有德之人,二是生前為以品性功績著稱於世人的歷代名臣,三是生前有才學,不做惡事,死後又通過考城隍及格的人。

4、蒲松齡寄託個人思想的方式

  蒲松齡生於1640年,卒於1715年(明崇禎十三年-清康熙五十四年)生活在明末清初,出身小商人家庭。蒲氏為淄川世家,熱衷求取功名,但科舉成績並不如意。父親蒲槃時家道已漸中落,曾娶妻孫氏、董氏、李氏,松齡為董氏子。年少時,張獻忠、李自成起事、明朝滅亡、清軍入關,正處改朝易鼎之際,社會動盪。

 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,縣、府、道試均奪得第一名,取中秀才,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獎譽,「名藉藉諸生間」。康熙元年( 1662年),長子蒲箬出生。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,雖滿腹實學,鄉試屢不中,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,71歲時,被補為貢生。平日除微薄田產外,以教書、幕僚維生。

  康熙九年(1671年)八月,蒲松齡在江蘇省寶應縣為同鄉進士孫蕙做幕僚,後隨往高郵,一年後回家鄉,居家曾隨縉紳高珩、唐夢賚遊嶗山。十二年在豐泉鄉王觀正家坐館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在鄉紳畢際家中做塾師,受到禮遇,「居齋信有家庭樂」,三十二年畢際病逝,蒲松齡作《哭畢刺史》八首。康熙三十三年,受山東按察使喻成龍相邀,做臬台署中的座上客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蒲松齡辭別畢家石隱園綽然堂,其間教學近40年,直到71歲以老歸家。康熙五十四年病逝,一生頗不得意。

  《聊齋志異》是蒲松齡從20歲起開始收集的素材,在揚州的游幕經歷,也為蒲松齡的創作積累了諸多素材,直至蒲松齡40歲時才完成。蒲松齡把懷才不遇的孤憤,寄託於筆下,反映了蒲松齡痛苦的心態。在現實裡不能施展抱負的讀書人,蒲松齡讓他們死後變為城隍,一展被埋沒的才華。只要能有用武之地,死也是出路。

  張秀才寫給宋燾的贈詩中,有「有花有酒春常在,無燭無燈夜自明」兩句,這兩句對仗工整。揭示了宋燾是個才學之士,具有豁達、豪放的個性,淡泊名利,胸襟坦蕩,追求自由,沒有其他迂腐文人的窮酸相。因此我們可以說,作者筆下的宋燾是個德才兼備的讀書人。在為官與盡孝之間,他能以盡孝為先。這對那些官迷心竅,不要仁孝的人,無疑是個有力地批判。他有德有才,卻一直只是個老廩生。這對於埋沒人才的黑暗社會,無疑是具有諷刺性與批判性。

 

二、細讀《考城隍》

  源自:聊齋誌異《考城隍》解讀——滿紙荒唐言,一把辛酸淚- 簡書《考城隍》蒲松齡埋了顆大彩蛋|不正說聊齋(1) - 簡書

1、「我姐夫的祖父,名叫宋燾,是本縣的秀才。」

  開篇就不同尋常。聊齋誌異是一部志怪小說,故事的來源多是鄉野傳奇、道聽途說,故事的主人公一般都是離「我」、「我們」很遠的人,是跳出日常生活之外的人。本篇卻以「我姐夫的祖父」作為開頭。可以看出,作者強烈想要表達的是:「這是個真實的故事」。

2、「走的這一路很生疏,到了一座城郭,好像是一個國王的國都。」

  小官吏帶領的路很生疏,不是宋公常走的考場的路。事後證明這條路就是一條不歸路。

3、「河南缺一個城隍神,你很稱職。」

  城隍神,其職責是守護自身所轄區域的城池,亦為陰司神。說白話,城隍就是陰間的縣太爺和知府大人。像城隍神這種陰間的官員,都是從地府委任的。這裡說的考城隍,並不是考出來的,而是根據人在陽間一生的功過是非,選派賢德的人來擔任。德行是能考出來的嗎?這顯然是蒲松齡對科舉制度的諷刺,而且還讓關公當主考官之一,意味就更深了一層,寓示科舉的黑暗和不公。

  「城隍神」意味著是從死去的人中選出來的,而宋公和張秀才都是大活人,這太嚇人了,人都還沒死就急著要人去陰間,雖然是做官當神仙,但這完全是草菅人命啊!「我們欣賞你,所以我們讓你去死」,這完全沒有邏輯。蒲松齡顯然是故意這麼寫的,認為封建社會對掌權者毫無約束力,完全可以隨心所欲,全然不顧倫理道德,而此篇的當權者都是好官好神的正面人物,確實也是想做好事,良善的神尚且可以這樣胡來,那作惡的呢?可見封建社會的荒誕可怕。

4、「大神錯愛我,叫我去當城隍,不敢推辭。只是我家有老母,七十多歲了,無人奉養,請求大神准我侍候母親去世後,再去上任。」

  老母七十多歲,那宋公很可能也有五、六十歲了。而且文中倆秀才,稱宋為「公」,而稱張秀才為「生」。因此宋公應該是個屢試不第的老秀才,這和蒲松齡很像。在人世間的懷才不遇,在陰間也是會有人欣賞,一展被埋沒的才華。

5、「不妨先叫張生代理九年吧!」

  關帝神為了讓宋公接下城隍神這個職務,於是答應他的要求,並讓張秀才代理九年,這一拍板就定了下來,其他考官都沒說起「規則」這回事,所以說陰間跟當時的陽間一樣,是「人治」的社會,還是靠大老爺拍板定案,而不是靠所謂的「規則」和「法度」。

  宋公恰好非常贊同這樣的「人治」。從宋公的「有心為善,雖善不賞;無心為惡,雖惡不罰。」的觀點來看,即「原心定罪」,意思是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定其罪行。現代法律雖然也是講主觀心態、故意形態,但一般還是強調主客觀結合,既看重客觀事實,又推究主觀心態。而宋公更強調的是,主觀心態的重要性,所以對故意做好事的不獎勵,對無心做壞事的不處罰。

  一般來說,法治看重事實,講求社會公平效率;人治看重心態,講求道德示範效應。兩者固然都有理,但事實易斷而心態難測,當一個人在做出犯罪行為時的心態究竟是如何,別人說不清,可能連行為人都說不清,更何況在取證和推理方式都很落後的古代,所謂的原心定罪,是不符合社會實際的,最後的結果,往往變成主審官員的一意獨斷。

  作者蒲松齡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,但在這裡被迴避了,非常巧妙、也是命中註定地,作者讓有這樣原心定罪觀點的宋公,恰好得到了陰間考官的賞識。

  依我們在其它故事中所了解的陰間設定:陰間在審問死者時,生前行事的善惡都會登記在「生死簿」上。生前積德行善立功的人,會讓他升到天堂成為神仙,或者給他一個幸福的來世;生前行兇作惡的人,會讓他下地獄,接受各種懲罰,或給他安排一個惡劣的來世,這是因果報應的體現。

  因此真正要關注的是死者生前做出種種行為的主觀心態是什麼,看重的是行為的「因」,而不是行為的「果」。也就是說,宋公恰好符合了陰間的價值觀。

  那麼張秀才就不符合了嗎?不然。因為張秀才也是經過考試後得到考官認可的,故可以暫代宋公的職位。但原文中,我們並沒有看到張秀才的文章作答內容,為什麼不如宋公,我們不得而知。好在張秀才在送別宋公的時候,留下一句詩,讓我們得以窺探其思想。「有花有酒春常在,無燭無燈夜自明。」,這句詩說的是:「只要有花有酒,那麼一年四季都是春天;就算沒有燭光燈光,即使是在夜裡也是光明的」。要表達的是心裡有春天,故而無處不春天,心裡有光明,故而無時不光明。

  此意與宋公的「有心無心」如出一轍。張秀才對宋公握手相送,最後還以詩相贈的種種行為,都是打心底裡認同了宋公的觀點,才能有感而發、惺惺相惜。宋公在陰間,還遇到了一位知己呢。

6、「宋公到了家,像是做了一個夢醒來,那時他已死了三天了........後來到長山縣打聽,果然有個姓張的秀才在這一天死去.......九年後,宋公的母親果然去世,宋公料理完了喪事,洗了個澡,穿上新衣服,進屋就死了。」

  民間故事經常出現死而復生的情節,因此並不稀奇,而《考城隍》奇就奇在:主人公死而復生之後,又按部就班地生而復死了。而宋公復生後的九年又做了什麼事?想必又是繼續去考試。

  秀才中除了廩生可自公家領取廩米津貼之外,秀才並沒有俸祿,廩生要比一般的秀才考試成績好才能當上,即使廩生是一個優秀的秀才,但若未通過之後的鄉試考取舉人,亦不足以為官。

  開頭介紹宋公是一個廩生,可見作為廩生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,卻一直沒有考取舉人,就算是死而復生之後也沒有考取,其心情必定是苦悶的。雖然其生活有國家補貼,可以不必為生計所迫出來做工,但為了保有自己廩生的地位(明清時期秀才要定期參加考試,根據考試名次重新排定廩生的人選),以及為了考上舉人,宋公這樣的廩生一定是兢兢業業苦讀詩書,他的處境,進不得退不捨,十分尷尬。

  《考城隍》中,宋公難得受到關帝神的賞識,得以錄取為河南的一個城隍,對他來說,當官的機會已經不是重點了,他所看重的是自己終於得到了賞識,得到了官府的正式認可,儘管這個官府其實是冥府。但宋公不在乎,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——考取功名,為自己苦讀的一生正名,即使是遠離家鄉,即使要遠離人世,也在所不惜。

  當關帝神宣布錄取宋公時,宋公說為了要奉養家中的老母,延了九年。如此看來,宋公肯定是個大孝子,可是從全文來看,真的是這樣嗎?當然宋公並不是不孝,但他留戀塵世、不願即刻就任的原因,肯定不只是他的母親這麼簡單,贍養母親只是托詞。其實文中不止一次暗示過,他真正留戀的是陽間那遲遲沒有考上的功名。

  第一,宋公生病臥床,或許已經病入膏肓,當日就該去世了,突然莫名其妙來了一場考試,宋公還是艱難起身,欣然赴考。第二,宋公在考試時已經知道考官是關帝神,而宋公一概不問,認真答題。第三,宋公就任城隍時,大張旗鼓、大搖大擺地到遠在城中的岳父家「誇官」。可見宋公這一生,追尋的一直都是金榜題名、功成名就。

  宋公畢生未中舉,為了能讓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償宿願,所以才假託母親以逃避就任。然而,等宋公回到陽間,在母親在世的九年間,宋公肯定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考試,終究還是沒有考上,一直到母親的去世。等到安頓好了母親的喪事,宋公雖然有未考中舉人的遺憾,但也已經釋然了,其實此時的宋公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就任了,因此文中寫到他在辦完母親的喪事後,還鄭重其事地去沐浴更衣,等待冥司的召喚。

  《考城隍》將古代讀書人的心態展現得淋漓盡致。讀書人的願望無非是要有穩定的收入和地位,比如文中的城隍,雖然是死後的職位,但好歹是個有地位的鐵飯碗;還要上級的重視,比如考官的賞識;以及同僚的認可,比如張秀才對宋公的惺惺相惜。在當時的時代,並不是所有讀書人都能達到這個程度,必然有很多人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,比如宋公。

  如果宋公是個碌碌無為的人,那就算了,不是自己的,爭取不到也不遺憾,但宋公在陰司的考試中,卻以「有心無心」的觀點得到關帝神等人的賞識,可見宋公並非庸人,而且是有政治抱負的人。但就是這樣的人,卻遲遲沒有中舉,其心中的苦悶說不盡、道不完。明明當天就要死了,好不容易賺到九年的陽壽,宋公還魂回來繼續考試,仍然沒有考上舉人,死後卻風光就任陰司的城隍,個中的心酸和諷刺,令人玩味不禁。

  其實,像宋公這樣有才華有能力,卻苦苦掙扎在考試上的讀書人不在少數。比如有這樣一個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沒落的漢族地主家庭的讀書人:18歲成婚,19歲以優異成績考上秀才,21歲第一次鄉試未中舉,23歲長子出生,24歲第二次未中舉,31歲到朋友家中做家庭教師,33歲又未中舉,36歲再次未中舉,46歲被補錄為廩生,48歲、51歲鄉試均落榜,57歲率所教的學生一起應鄉試,學生中舉了自己沒中,63歲再次落榜,70歲不再繼續在朋友家中待著了,回家養老去了,72歲被補錄為貢生(就是入國子監讀書的秀才),76歲因病去世。一生的經歷慘不忍睹、令人尷尬。考試無數,均未中舉,空有滿腹經綸,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追求,這個人是誰?正是,蒲松齡(1640-1715),字留仙,號柳泉居士,世稱聊齋先生,著有《聊齋誌異》。

  嗚呼哀哉!這個故事寫出的,正是作者蒲松齡為博取功名而不得的強烈執念與一世辛酸。朝中舉,夕可死,十個活秀才,不如一個死城隍。這裡的宋公(其背後的心理是蒲松齡自己)為了這「功名」二字,真是比范進還要瘋狂。恍惚之間,讀者在某一刻,感覺自己讀的不是宋公的故事,而正是蒲松齡自己的故事。這正對應了文章一開頭作者的自曝「予姊丈之祖…… 」,類似於「我有個朋友……」、「我有個同學……」這樣借跟自己有微末關係之人的名義說出來的故事,其實都是自己的事。

  可想作者蒲松齡在寫《聊齋》的時候,就是要先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吧?對宋公這個人物的處理,可以看出是一種諷刺兼有憐憫,作為《聊齋》的開篇,《考城隍》先是把自己這類人給諷刺揭露個遍,然後再於別的故事中繼續諷刺揭露這整個社會。不先拿自己開刀,怎麼好意思開涮別人?看到了這裡,在驚奇之外,仔細想想,還不禁令人心酸。

 

【資料來源】

教育部異體字字典
「考城隍」考什麼? | 啟思故事 | 大紀元
聊齋——《考城隍》的內涵 - 每日頭條
城隍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生員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考城隍_百度百科
【談天說地】 考城隍-簡楊JIAN Yang 華夏文集
聊齋誌異《考城隍》解讀——滿紙荒唐言,一把辛酸淚- 簡書
《考城隍》蒲松齡埋了顆大彩蛋|不正說聊齋(1) - 簡書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elia 的頭像
    celia

    櫻花.飄零

    ce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